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校简介

学校简介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简介

梧州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010年10月,梧州学院创建了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2016年9月,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隶属教务部门。2018年6月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独立成为学校直属教辅单位。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科技、经济、社会的结合,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我校对梧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为贯彻落实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实现“两个建成”目标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我校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促进多学科相互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造就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局面。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协同推进,形成培养合力。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形成由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实施,全校上下共同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

三、总体目标

全面启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在学校“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中增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计划,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到2019年,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丰富创新创业教学基础教育、专创融合、项目培育、以赛促创、实创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到2024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产生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参与教师科研和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及活动的学生比例达到50%以上,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比例大幅度提高。

四、工作措施

(一)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优化学科专业的布局结构,在学校“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中增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计划。加强学校专业设置的调整优化,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紧密结合广西加快发展新兴优势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培养紧缺急需专业人才。

2.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根据相关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照不同层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制定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标准细则。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第一第二课堂,围绕创新创业教学基础教育、专创融合、项目培育、以赛促创、实创孵化 “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分层递进地开展。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等的协同育人机制,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到我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来。支持在校大学生组建科技创新、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创业服务、企业服务等团队。

我校建立了“政校企联盟”,共与88家企业签订了产教融合协议。与梧州市工商局共建了“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与梧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合作共建了“梧州市创业孵化基地”,与梧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共建了“梧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孵成立化园”,与肇庆市共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区域性合作,与梧州高新区共建“梧州学院高新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

创新创业中心先后进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40多个,参与的学生人数达11000多人次,已培育大学生创业项目200多个,92个已获得工商营业执照,共为300多名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年提供勤工助学岗位600多个,为广西和梧州市微型企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加快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

1.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整合我校专业资源,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突破专业限制,有效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挖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设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多层次课程群。 (1)工科类专业开设了20-30学分的专创融合课程,文理类开设了10-20学分的专创融合课程。全校共开设58门专创融合课程,合计138.5学分。

(2)开设面向全校2学分创新创业基础通识课程,及13门选修课程。纳入了学分管理。

(3)开发创新创业教育慕课、视频公开课2门;每学期选课人数达340多人次。

(4)建立了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5)组织编写了创新创业课程相关教学大纲、教案等。汇编了创新创业教育案例库,含创新创业实践案例71个。

2.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大力推行学分制,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各级各类课程,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等制度,将学生开展大创项目训练、双创竞赛、学科竞赛、创新实验、文体活动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技能证书、素养提升、自主创业等成绩和情况折算为学分,实行培养过程跟踪管理,制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学生个人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实绩。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根据兴趣、意愿和需求跨学科门类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创业学生可根据创业需要与学校商定休学年限并办理休学手续。

3.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在学校创新创业课程中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教育技术应用,探索和改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教学方式。改革考试考核内容与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能力和素质。

(1)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全部按自然班级排课,小班化教学全覆盖,易于实现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学生反馈教学效果良好。

(2)加强学习过程考核,采取线上笔试、项目综合设计、路演答辩等考核方式。

4.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推进以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各类实验教学资源和平台开放共享。积极建设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基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

(1)校内基地,建设包括创新创业中心、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微软IT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产训一体”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基地等;占地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可同时为1000余名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每年能为3000名以上学生提供发展成长机会。

(2)建设了智能显微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软件开发中心、电子制作中心、人工宝石设计与检测实验室等10多个开放性实验室,设立有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近两年立项170项,资助经费51万元。

(3)校外基地建立了“政校企联盟”,共与88家企业签订了产教融合协议。与梧州市工商局共建了“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与梧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合作共建了“梧州市创业孵化基地”,与梧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共建了“梧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孵成立化园”,与肇庆市共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区域性合作,与梧州高新区共建“梧州学院高新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

5.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平台项目的建设。已建成数字化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系统、数字化创新创业大赛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目前正在研发政产学研用平台系统。

(三)加强学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力度

1.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由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聘请政府部门相关职能负责人、企业家、专家当顾问。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承担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模式探索、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服务指导等工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积极落实国家、自治区、梧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政策,积极筹建创新创业项目库对外平台,推进项目数据共享。

2.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2019年申报成功为首批全区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

(2)深入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其他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扩大覆盖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设立竞赛专项经费,出台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此类竞赛的奖励办法。

(4)积极邀请科技专家、知名学者、企业精英、创业先锋等,举办创新创业讲座,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宣传、信息咨询、活动交流、项目申报、企业注册、资源对接等服务,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提供纽带和桥梁,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落地转化,使创新创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需求,实现创新与创业接轨,创业与社会接轨。

3.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1)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以培育教学团队为先导,引导专任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案例研究。近两年,师资培训费用约25万元,用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2)积极创造条件、构建桥梁,选派教师到企业、行业,高职院校挂职锻炼学习,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教育教学水平,有效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2019年,先后到高新区挂职锻炼的老师有4名。

(3)聘请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社会名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师为导师,建立校内外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加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建立完善学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和管理办法。

(1)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科研与实践工作。支持教师和科研人员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2)建立实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支持学院、科研平台教职工转化其科研成果并产业化,所获收益按照国家、自治区、梧州市规定的有关政策执行。

(3)建立创业实践激励机制,允许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后,在不影响本职工作前提下在职创业,或兼职开展研发、咨询并取得合法收入。

(4)允许教师和科研人员经学校同意后离岗创业,三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工龄连续计算且与其他在岗人员享有同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权利。

5.积极扶持创新创业类社团。鼓励成立校、院两级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关的学生社团,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为创新创业社团选拔配备好指导教师,给予经费、场地等支持,确保各社团运行好、出成果。

(四)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1.提供创新创业便利条件。通过加强机构建设、创业培训、项目培育和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指导与服务水平。

(1)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中心的作用,完善学生事务服务的工作职能和保障机制。

(2)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加强宣传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SYB”和网络创业课程培训,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3)聚合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高新区、人社局、科技局等单位资源形成合力,通过购买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的方式,加强创新创业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创业大学生提供项目培育支持和创业所需的各种配套服务。每学期邀请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政策专家到校宣讲税收、法律法规、融资等相关政策与策略。

(3)举办创新创业文化节系列活动,通过成果展示、创新创业论坛等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激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2.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学校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1)近两年,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达270万多元。帮助学生申请区市专项扶持基金,利用财政政策解决贷款融资问题。

(2)出台了《梧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国家级项目立项资助10000元,区级项目立项资助6000元,校级创新性实验项目资助3000元。在项目实施中期,全校举办项目建设成果展示会和竞赛,通过答辩和评估,优秀的项目获得滚动资金,原则上,特等奖根据预期成果予以资助,金奖3000元,银奖2000元,铜奖1000元。保证学校配套资金真正用到过程实施和管理优秀的项目上去。近三年,学校大创项目立项606个,资助经费达270多万元。

五、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梧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研究决定创新创业教育重大事项。

2各二级学院成立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切实推动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二)加强监督落实

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督查机制,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督促检查。

2.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纳入学院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各学院要将相关情况列入学院年度考核报告,用目标绩效考核的方式推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三)加强宣传引导

1.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力度,使创新创业成为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

2.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及各学院各单位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媒介,加强舆论引导,报道创新创业先进事迹,总结推广各学院各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动员社会资源关心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增进全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理解和支持,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校内蔚然成风。

(四)完善制度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将持续会同各单位各部门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监督、评价、反馈、改进等质量保障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的系列规章制度。


(数据更新至2019年12月01日)